语文课上的“美术作业”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5-10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不久前,我给学生讲授柳宗元的《小石潭记》一课时,在课堂上适时地布置了一次“美术作业”,给学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。

    教师课堂作业设计的起点应当目标明确,不仅要考虑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,还要考虑学生能力的拓展空间,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上课伊始,我像以前一样,给学生介绍了游记的写法和注意事项,并让每名学生以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的文章内容为基础画一幅山水画,要求大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,可以合理想象,合理延伸。学生顿时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

    考虑到学生对原文的错误领会,可能会造成这次“美术作业”的失败,我提醒学生要反复默读课文,遇到难字、难词或其他难点要借助工具书,或者以小组讨论或向老师请教的方式解决难题。大家认识到,要完成给《小石潭记》插图这一课堂作业,首先要融会贯通理解全文,不得有一丝马虎。大部分学生首先注意到“潭”和“树”的关系:“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,如鸣佩环,心乐之。”其次,大家又注意到小石潭的远景:“伐竹取道,下见小潭,水尤清冽。”同时还关注了小石潭的特征:“全石以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为坻,为屿,为嵁,为岩。”这样,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小石潭周围的风景和水、鱼等特征作画。这时,我吃惊地发现,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反复精读课文近10遍了,而这正是这次课堂作业设计的目的所在——鼓励学生通过自学,领悟全文的精髓。

    动手作画是这次语文作业的表现形式,是学生对原文领悟程度的反映,也是课文内容与学生思维相结合的结果,更是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再现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表达与再现过程,否则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。经过努力,学生们的“语文课堂作业”一幅一幅地展现在我的面前:有的画的潭水清澈见底,鱼来鱼往;有的画的潭边树木郁郁葱葱,风景如画;有的着重描绘潭中的坻、屿、嵁、岩,犹如海中小岛一般;还有的画上潭边的六个人身着古装,正观赏着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色……这些作业中,有的是水彩画,有的是油画,有的则是速写,五颜六色,形式多样,令人目不暇接。

    课后展示复习是巩固课文的大好机会,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、互相提高的好时机,也是开阔学生视野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。课后,我把全班学生的画作全部贴在教室后面,学生别提多高兴了!一些学生看了其他人的“绘画作品”后,对照自己的作业,吸取他人的长处,补己之短,开始修改自己的作业。这个过程也是拓展语文形象思维的过程,不知不觉间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和绘画水平的共同提高。

    这次语文课上的“美术作业”给我们的启示是极其深刻的。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,倡导一种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,就应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界限,跨学科教学,这样才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,才能增强情感体验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欲。这也正是课程改革的灵魂之所在。(作者单位: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)